3月27-28日,由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武漢大學當代教育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卓越教學與本科人才培養專題報告會”在武漢舉辦,370餘名線下參會者與2000餘名線上參會者共同圍繞一流本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問題展開了高品質、高密度、跨學科的學術交流與思想交鋒。我院蘭智高教授出席專題報告會。
八位專家學者圍繞人才培養理念、教育改革形勢、人才培養模式、大學治理邏輯、教學改革舉措等,深入剖析并深刻闡釋了智能化時代、“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形勢下一流本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系列問題和創新舉措。
大連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李志義以“成果導向教育”(OBE)核心理念為引領,圍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大關鍵環節探讨了如何制定培養方案以及如何改革課堂教學等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教授結合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對“人才培養的特區模式”是否存在、為何存在以及如何評價等問題闡發了諸多思考與見解,并就“特區模式存廢之問”表明了觀點和立場。
華東師範大學教務處譚紅岩副處長系統分析了智能化時代教育所面臨的系列變革與挑戰,從理想信念、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革命、學習方式、改革評價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本校的系列實踐探索。
浙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眭依凡教授以“人才培養是大學永恒不變的核心使命”為基本立場,對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的系列問題做了深刻的思考和闡發。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彭宇文教授圍繞一流主體治理、一流教學治理及一流治理的治理(“元治理”)等内容探讨了大學治理與一流人才培養的困境和路徑,其中關于“教學權力”“教育法典”等問題引發了現場高度的關注和激烈的讨論。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系統全面地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曆程以及巨大成就,并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教育領域的新部署、新要求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精準地政策解讀,為高校教育改革實踐以及高等教育研究者學術研讨指明了新方向。
重慶大學教務處處長李正良教授從未來人才“5C”核心能力及其所面臨的複雜變局出發,結合本校改革實際深入闡釋了“T型”到“π”型跨界人才培養目标轉變需樹立的培養理念以及需具備的培養體系。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盧曉東教授援引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遮蔽”和雅斯貝爾斯提出的“存在之交流”等概念,反觀并審思本科教育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出一流本科教育考試的七大特征。在互動環節,與會師生與盧教授就理論的時代局限性與規訓下的學習等問題展開了交流。